找到相关内容88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与中国文化

    之“”谈得很多,但认为最根本的“”是“五”。 所谓“五”,指人生是由“五蕴”聚集而成的,它本来就是蕴聚即有、蕴散即灭的假相、幻影,但世俗之人,却把它看成是一种实在、实体,故尔有主客对待、人我之分,进而有种种计较、执着,因而产生种种烦恼业障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五”实乃是一切诸的根源。因此,要“跳出苦海”,获得解脱,首先必须洞察人生,明了人生乃是因缘和合之假相。所谓“五蕴”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2643459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2)

    之后,乐受、受业接踵而来,因为它迁流 变化,不能做主,不自在所以,此称为“行”。此种行愚痴的凡夫不知不 觉,唯有圣人能觉知,称为圣义谛,五属之。  ⑵、八:既是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及五。  1、生:每个人都有生,但都忘记了。以人类来说,生时的众缘逼迫,就是。我们住胎时,子宫是最小的牢狱、胎儿手脚没法伸直、缩成一团,好像坐监 牢,痛苦极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347720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1)

    曰生,老,病苦,死,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,一切无常五。  生何故?逼榨故。于住胎时,母腹包孕,母若饮食不节,肢体劳动,或受风寒,感苦痛时,子亦同病。出胎下地,转运艰难,一触外风...者曰求不得。  何谓一切无常五?色受想行识,是称为五蕴。集聚成身,无常为性。七所依,流转靡定。老子曰:吾之大患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。是知五蕴者,众之根本也。是为一切无常五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764814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1)

    何种教法也。  有情八第二  佛言:一切有情有八种,曰生,老,病苦,死,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,一切无常五。  生何故?逼榨故。于住胎时,母腹包孕,母若饮食不节,肢体劳动,或...烈士殉名,夸者死权,众庶冯生,凡有所求每丧其身。若是者曰求不得。  何谓一切无常五?色受想行识,是称为五蕴。集聚成身,无常为性。七所依,流转靡定。老子曰:吾之大患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664965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不知不觉,唯有圣人能觉知,称为圣义谛,五属之。 ⑵、八:既是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及五。 1、生:每个人都有生,但都忘记了。以人类来说,生时的众缘逼迫,...结果还是得不到,这叫做求不得。它是最普遍的,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,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,所以是。 8、五:我们对五蕴(既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种身心聚合)的身心产生执著,称为五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理性状态分析

    理性自身的困惑。不过释迦牟尼如果当时有了这样的认识,也就不会再得出人生是的判断了。   八的说明只是更为具体化,在生、老、病、死之外,又增加了“怨憎会”、“爱别离”、“求不得”和“五”。在环境客观之外,其中求不得,显然是因为理性缺乏的奢望,造成的心理痛苦。“五”,包含了佛教的本体性结论,佛教认为,人的身心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构成,其中色蕴包括所谓的“四大”等一切有质碍...

    刘福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484584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、求不得和五。  佛教把人生众都归于五,直指源——人的生命就是,生存就是。五,也称五蕴盛。“”即执著,五蕴与联结而产生种种贪欲,乃是其他众的根源,又是人生诸的总汇...流转的说明。  十二因缘即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、有、生、老死。“所谓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处,六处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起愁叹忧烦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佛教与科学——信仰会使道德趋向高尚

    不得、五( 是烦恼,五蕴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,这种概括我们都有体会,用不着去取证。生、老 、病、死四不用说了。我们见到多少人家不听话、不学好的孩子赖在家里出不去——“怨憎会”;听话学好...、怒、哀、乐难以稍停,这是“五 。  这八可以说人人皆有体会,但这是存在于自我心灵中的,靠别人去不掉,要解脱这种烦恼与问题,要靠精神力量,当人们面临这类困难时精神力量总比肉体力量大。  ...

    君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2839912.html
  • 浅谈中国儒道佛文化的特征与共性

    禅宗、净土宗、密宗。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为天台宗、法相宗、华严宗和净土宗,影响最大的则是禅宗。 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“四谛”法,“谛”的含义是真实深刻,“四谛”是指“、集、灭、道”。“”是说“人生皆”,包括生、老、病、死之,“求不得” 欲望得不到满足之,“爱别离” 生离死别之,“怨憎会”与难于相容的人一起相处之,“五”执迷于五蕴和合的虚空本身,认作是真实存在而导致的。...

    果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451822.html
  • 十法界与六道

    在人间投生,除了上述四外,还有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及五。   修罗道   修罗亦称为“非天”。他们的福报很大,与天界众生相去不远。生于此道中的众生,于过往生中的善业力极大,却因其嗔恨的...略为明了此道的痛苦。在野外漂泊的动物,长期捱受寒、热、饥、渴、被猎杀及相互啖食之。被人类畜养的动物,则被劳役、鞭打,更被宰杀而皮、肉及骨等,一样不堪言。   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,因为大而无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1453030.html